当前位置: 首页 | 新闻资讯 | 榜样人物

【榜样力量】郑红川:低调内敛中积蓄着人生底蕴


      从工地走进简单但干净的板房会议室前,郑红川在门口停了下来,拍了拍身上的灰,又从裤兜里掏出纸巾擦了擦头上的汗,这才走进来,扶了扶眼镜,轻轻地问一句,你们是来采访我的么?
 
     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郑红川半坐在椅子上低着头,不停地搓着手指,“我是个新人,没什么好采访的啊。”眼前这个腼腆的小伙子,很难让人和他工作中的“猛劲”联想起来,属于那种“干活可以,说不出来”的典型。

△郑红川


      从贵阳到重庆 晒黑得让女友都认不出

      今年7月初,异动到江津蓝光鹭湖长岛项目以后,郑红川明显感觉到,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变重了。
 
      2018年,22岁的郑红川以中科之星身份进入公司,被派遣到贵阳普天创业园项目。两年多时间里,无论是从心理和生理上,郑红川都已经逐渐习惯了贵阳舒适宜人的气候,这对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来说,无疑是占尽了“天时地利”。
 
       而现在,他必须要迅速适应重庆35度以上高温的炙烤。
 
      “之前为了防晒,我会坚持戴袖套,来重庆以后发现根本用不到了。” 郑红川说,一天下来,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到晚上下班,汗渍已经结成了块,甚至有点“硌人”。
 
      到重庆后不到20天,郑红川黑了不止两圈,用他的话说,“连我女朋友都快认不出我了。”但是,更让他倍感压力的是,他要正式开始独立管理楼栋生产。

      “在贵阳项目,一直有师傅、有主管在前面帮我顶着,我慢慢跟在后面学习就行。”郑红川说,来到蓝光鹭湖长岛项目,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,就像打怪一样,自己要独立去战斗了,面对问题,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。而且这个项目是集团标杆示范项目,容不得半点懈怠。
 
       不过说到这里,一直害羞的他,少有的露出了坚定和兴奋的神情。或许,这就是郑红川骨子里的“冒险家”精神。

       这也是他两年之内,第三次主动寻求的转折与突破。


第一次挑战:从中科之星定岗为安全员


      在郑红川看来,从理论到实践,尽快熟悉施工环境、了解生产全周期是关键,安全员是一个覆盖面广的岗位,这是他的起点。


      但困难也接踵而至,刚刚毕业的菜鸟、专业能力欠缺没有说服力、发现问题工人不及时配合整改、安全资料繁琐做起来没头绪......一连串的问题让郑红川喘不过气来。
 
      “身为安全员,我必须要比别人多走一些路。”
   
      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,向师傅虚心请教;每天与工友面对面交谈、沟通,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,真心地与他们交朋友。郑红川开启了“加班狂人模式”。早上6点,他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;凌晨12点,在确定检查完当天所有施工工序后,郑红川才离开。


△工作中的郑红川
 
      当有了一定的专业积累后,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施工人员,采用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督促他们严格按标准作业,郑红川着实动了一番脑筋。


       他想要达到的目标是让施工队伍心情舒畅地接受监督,工地上气氛和谐,而不是靠简单强迫命令。他和气地给出两个方案让他们选择:“一是我拿着罚款单来,二是我提醒后大家及时改正。”这样的工作方式使大伙儿愉快地选择了积极配合他的工作,也实现了他“以提醒为主,以警示为辅”的工作目标。
 
       真诚和努力,让郑红川成功迈过了职场第一个关卡。


第二次挑战:从安全员转岗到施工员

      郑红川申请调岗的理由很简单,要全面发展。


      与安全员不同,施工员不仅要眼尖、更要手巧。在师傅的指导下,郑红川开始熟悉施工图纸,学习使用施工仪器。“我经验欠缺,专业能力也有待提高,只有多学多看,才能勉强跟得上。”


      学习放线时,为了定好主轴线、做好标高控制点,郑红川反复练习了上百遍,前一步不复查过关,坚决不进行下一步,丝毫不敢大意;学习看图纸时,施工图上被他标记得密密麻麻,然后拿着图纸在现场,一项项的核对,直到每一项内容自己都能了然于心。


      白天在现场做施工员,晚上只要现场不施工就到宿舍学习。在贵阳普天项目建设过程中,项目部遇到许多新问题、难题,郑红川抽出大量休息时间学习有关建筑施工的技术规范、工程做法,从而迅速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施工技术,并应用于施工现场,解决了许多技术难点。

△郑红川说,工地就是他成长最好的舞台


      一次,郑红川指着位于边缘的混凝土块说,这些砖块的宽度不能小于整砖宽度的三分之一,而且必须水平,否则将埋下安全隐患。他在检查中就发现过砖块没有水平的情况,及时要求施工人员拆掉重砌。


      “施工人员也很无奈,说是因为其他施工人员在上一道工序中没处理好,导致砌筑没有达到水平标准。然而不管什么原因,必须推倒重来。”郑红川说,自己的决定也得到了师傅的支持。


      正是对细节的严格把控,郑红川用惊人的成长速度,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施工员。

第三次挑战:从协助者到独立管理者

       来到蓝光鹭湖长岛项目,郑红川需要独立管理楼栋生产。在他忐忑不安的心下面,却是对于自己的自信。

       受贵阳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影响,郑红川非常注重过程控制。提计划时,一定要检查是否有材料堆积;盖楼打基础时,钢筋密密麻麻地绑成10厘米间距的小网格,每隔一个网格,绑一个满扣,保证钢筋的稳定。郑红川检查时,网格的边距哪怕少一厘米,他也会要求返工。捆绑不严的,更是逃不过他的眼睛。

      他时刻提醒自己,现在更需要沉下心研究施工方案、设计图纸,一定要到工地去看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,开阔工作思路,掌握全面的工程施工、管理内容,才能把工作做细做精。

      “我要学的还有很多,特别是学习了今年集团年中工作会领导的讲话,狠抓落实、改革创新的主题,让我深深的意识到,自己离一名成熟的施工员还差得太远。” 郑红川说,事关工程质量,事关施工安全,更加关系到项目的生产和集团下达的目标,希望能配合项目团队,将这项工作做好。

        这是郑红川的态度,也是他成长的秘诀。

       在紧张而有些枯燥的工作中,郑红川找到了工作的乐趣,正在低调内敛中积累着人生丰厚的底蕴。